Pexels Rdne Stock Project 7845232

心理師也會有的工作倦怠:3個陪伴自己的方向指南

不知道大家是否每到週一上班日,就會感到厭世?甚至在前一天晚上,就會感到情緒低落呢?

大部分的人有時難免會對工作感到厭倦,但如果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功能,發現自己和平常不太一樣,且長時間沒有好轉,可能就是另一個需要留意的訊號。

Pexels Rdne Stock Project 7845232

什麼是工作倦怠

「工作倦怠(burnout)」是由美國心理學家Herbert Freudenberger於 70年代提出;他認為即使是以本身的興趣和意願選擇職業,且有能力勝任工作,但因工作環境對個人的能力、心力和資源的要求,已超出可負荷的程度,導致工作上無法呈現該有的表現,而出現低效能、低活力及缺乏興趣的狀態,即是「工作倦怠」。

我們要如何知道工作倦怠是否已敲敲的找上門?大家可以嘗試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初步檢視自己的狀態:

1.心理層面:抗拒接觸自己的情緒,例如變得較冷漠、無感,情緒起伏大,甚至想法變得較負面,容易憤世嫉俗,失去工作的熱情與動力。

2.生理層面:容易感到疲倦、失眠,或難以專注。

3.行為層面:在工作時會減少與他人的互動,變得較退縮,態度較消極,容易不自覺的抱怨。

潛伏在內心的工作倦怠

記得就讀研究所全職實習時,我對自己的要求與期待較高,也不習慣主動向他人尋求幫助,加上對助人工作還不熟悉,因此常擔心他人對我的評價或看法,尤其面對工作場域的前輩、主管與老師,更希望能在工作上得到他們的認同、鼓勵與支持。

記得第一天上班,看到琳瑯滿目的交接清單與工作內容,就感到壓力山大。即使現在的我喜歡能獨立完成的工作,但當時的自己還是什麼都不懂的菜鳥,面對新的工作環境,心理除了需要耗費精力適應環境,還需面對排山倒海的行政工作,甚至還得在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情況下,進行個案諮商。此外,實習階段除了沒有酬勞,我也認為工作沒有得到適時的分配,更加深了內在不平衡的感受。

我的內心有著想要被鼓勵與支持的需求,加上負荷超過預期的工作量,及不平衡感受,讓我在工作時常感到憤怒與不滿,除了減少與同事的互動,身體也出現一些狀況,我才逐漸發現自己不穩定的心理狀態,可能已經出現了工作倦怠。

其實,大部分身處在現代社會的上班族,何嘗不是如此?工作上的付出好像沒有得到適當的報酬,加上工時長,薪資卻普遍偏低,如果又遇到較少關心員工的老闆,或不適當的管理方式,甚至辦公室的人際互動氣氛不佳,長期下來處在高度壓力與情緒勞動的狀態,未能有適度的休息,則容易導致工作倦怠。此時,如未能自我覺察並尋求幫助,可能會加深工作倦怠的影響,甚至影響了身心健康。

重新學習照顧自己

當時的我覺察到工作倦怠的狀況,首先尋求能讓我感到安全且信任的人傾訴,我決定將內心的不舒服向我的專業督導討論。

討論過程中,督導除了給予陪伴與支持,幫助我抒發情緒,也幫助我理解「我怎麼了」,是讓我能穩定內心與維持信心的存在,更重要的是幫助我重新看到生活周遭其他能給予我力量的人事物,讓我感到自己並不孤單。 

我也在這段時間好好練習感受我的身體,和自己的身體對話、聽見身體的需要。這個練習竟然讓平時很少運動的我,願意為自己留點時間,在下班後的時間去跑步。其實,身體在告訴我,這個方法可以讓我的情緒得到宣洩。

當我的內在逐漸穩定,我也比較有力量開始思考;我慢慢發現自己在實習期間的其他正向經驗,藉此練習相信自己,並練習正向的內在語言,給予自己肯定與支持。我也適時向主管表達我的身心狀況,並討論調整工作的可能性。

其實,現在的我很替走過這個階段的自己感到開心,雖然這個過程並不舒服,內心伴隨著很多複雜的感受,但走過這山頭的我也得到了許多珍貴的寶藏;除了心理素質的提升與行政的能力增強(這能力對我未來的工作幫助很大),諮商實務經驗與專業能力也增加了不少。走過這個階段讓我離成為心理師之路又更接近一點,也讓我能成為現在的花花心理師。

陪伴自己度過工作倦怠的方法

以下整理了三個重點,幫助大家在面臨工作倦怠時,能有一個方向與指引,陪伴自己度過這不舒服的階段。

  1. 抒發與整理:給自己一點空白的獨處時間,將自己的心情或想法抒寫下來,不妨嘗試問自己以下的問題。
  • 你覺得最近在你身上最常出現的情緒是什麼?情緒的背後有什麼擔心與害怕嗎?
  • 如果可以做一點嘗試,讓自己的內在感受比較舒服一點,你比較想做什麼事?如果什麼事情都不想做,那就好好的「什麼都不做」也很好。
  • 如果生命的好壞安排都有它的意義,那麼此時此刻的你,選擇在這個地方工作,對你而言可能有什麼特別的意義?或還有值得學習的地方?
  • 你覺得目前這份工作可以帶你到達你心中想要去的地方嗎?或可以達到你想要的目標嗎?
  1. 傾訴與支持: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人傾訴,因為向他人描述與表達的過程,其實也能讓我們聽聽自己的想法,重新梳理我們的感受,也能從他人的回饋,更了解自己,更重要的是從他人給我們支持與鼓勵的方式,學習照顧自己。

  2. 建立界線:建立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感,例如運動除了有助於情緒的宣洩,也能讓頭腦暫時放下工作的煩心事,也能從事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事物。如果不確定自己對什麼有興趣,也能接觸不同的新事物,讓生活不只充斥著工作。

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專家

如果以上的方式仍覺得有些困難,或對生涯的選擇還有些疑惑,也歡迎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助,心理師能針對每個人的不同狀況,給予適切的回應與支持,並討論適合的方法。

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的能力,只是可能還未發現,不知道要如何找到埋藏在內心深處的能力,或不知道該如何運用這份能力。讓我們一起練習,以適合自己的方式,陪伴自己度過這個過程,找回自己~

參考資料

Freudenberger, H. J. (1974). Staff burnout.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, 30, 159-165.

Freudenberger, H. J. (1977). Burn-out: The organizational menace. Training & Development Journal, 31(7), 26-27.

Maslach, C. (1982). Burnout: the cost of caring. Englewood Cliffs. NJ: Prentice-Hall.

游淳涵(2016)。心理師之諮商理論取向、情緒勞務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。

花花
花花

一位內向的心理師,樂於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。喜歡花花草草的陪伴,所以加入花藝師的行列。追求身心靈的成長,同時也對宇宙中的各種未知感到好奇。

文章: 2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