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pping Cart

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。

想突破自己盲點,減少迷惘感受的人 一個人苦惱的照片 2

想擺脫職場倦怠,得先認回自己的感覺

職場倦怠表現的類型有很多種,像是對工作失去熱情、個人成就感下降、對周遭的人事物漠不關心等都是職場倦怠的表現,也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「因長期處於職場壓力中,卻無法成功處理所導致的症候群」

人無法處理壓力很多時候並非缺乏壓力因應的策略,而是目前使用的策略不太有效而不自知,而這背後牽涉許多複雜的心理歷程,其中也包含了心理界限的模糊而引起的認同焦慮,導致面對壓力事件時無法啟動有效的溝通策略。

在心理諮商中我們更會去關注個人如何因應壓力這件事,所以今天想藉由一個案例來討論「心理界限的建立」會如何影響個體在職場上的反應,以及該如何開始建立心理界限。

想突破自己盲點,減少迷惘感受的人 一個人苦惱的照片 2

轉職遇到咄咄逼人的主管

因為疫情帶來的不景氣,A小姐從原本的服務業離職了,在原本的工作環境裡雖然每天要對應很多客人,但看到客人最後心滿意足的離開,就算工作內容繁瑣又枯燥,A小姐還是在那間公司待了7年。後來的轉職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,原本錄取自己的公司也因為疫情的緣故,無法讓A小姐馬上入職,考量到收入和子女的教育費,於是A小姐先進了一家小公司當起了銷售,沒想到這正是她惡夢的開始。

公司的女主管是一個性子很急的人,動不動就會盯著員工的工作進度,也因為銷售這份工作需要打電話進行陌生拜訪,每一次主管聽到A小姐和客戶對話時,就會拿起話筒同時監聽,有時甚至會直接出聲叫她把電話轉過來,主管事後還會針對電話該怎麼對應、該怎麼說話對A小姐進行一番「教育」。

剛入職的A小姐為了給主管留下好印象,在一開始總是很認真的聽取主管的意見並寫下筆記,但A小姐開始發現自己每到週日晚上就特別焦慮,因為週一就要去上班,嚴重時胃還會抽筋,而且她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敢在主管面前打電話,她很怕電話一掛上,主管又會過來給意見,所以都只在主管不在時才敢打電話給客戶,也因此績效變得越來越差、也開始出現各種身體化症狀,所以決定來諮商,希望可以找到解決之道。

職業倦怠其實是一種因應方式

在聽完A小姐的故事後,心裡雖然大概有個底,但我還是想確認一下A小姐內外在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的,所以我問她:「聽起來你的主管在你工作時會一直干涉你,你好像也不喜歡這樣,可否告訴我當她每次想來「指導你」時,你都在想些什麼?又是怎麼回應她呢?」

A小姐馬上就回答我:「我每次都非常抗拒,希望她不要過來,但沒辦法他是我的主管,所以我就會表現的很弱的樣子,就是……她說什麼我都說對,希望她可以趕快離開。」

我:「這招有用嗎?」有時候當事人採取的因應策略不完全是沒道理的,所以我還是想知道對付主管用這種消極的方式,主管買不買帳?而A小姐之所以用這種人際模式也許是長久以來的習慣。

A小姐:「這麼說來,她好像會更生氣欸,就會一直來找我麻煩,心理師你覺得要怎麼做比較好啊?」A小姐其實使用了「被動攻擊」策略,表面上是順從主管但語氣和態度上肯定戳到了主管某個點,但我更在意的是既然是攻擊,那A小姐內在的某個部分可能被主管這樣的行為撩撥到了,於是潛意識的想反擊。

「我在想主管好像不太信任別人的辦事能力,所以她才一直來控制你們,希望你們按照她的方法來做事,關於這件事,你感覺到的是什麼?或是想到什麼?」我開始協助A小姐聚焦在她的內在世界中,因為她對主管的反應讓我感覺到是種條件反射,白話一點就是她也許有過類似的經驗。

A小姐忽然沈默了,低著頭若有所思後緩緩說道:「我感覺到自己還不夠好,雖然我也不認為主管說的都是對的,但不知道為何我就是沒有自信去反駁她,剛剛我想到了我母親,她從小就對我說人不可以太自滿,若你對自己感到滿意,你就不會再進步了,這句話一直不斷在我腦中迴盪著,儘管我已經不太跟她聯繫了。」

之後我們花了一段時間談論她與母親的關係,A小姐的母親總是用「我都是為你好」來教育她並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貶低她,而這句話的背後對兒童時期的A小姐來說是一種「所以是我還不夠好」的感覺,加上母親不斷告誡自己不可以自滿,所以儘管成年後A小姐在前一份工作上表現優異,但心底其實一直不認為自己足夠優秀,當被人問到自己的優點和興趣時,A小姐雖然有一套說詞,但心底卻覺得很心虛。

心理界限就像是房子的牆壁

想突破自己盲點,減少迷惘感受的人 1

這其實就是心理界限沒有建立起來的人格狀態,就像一棟房子的門戶大開,任何人都能闖進來對房子裡的擺設、裝潢指指點點,於是人就越來越失去自己的聲音,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越是不確定、越是不認識,當別人來侵門踏戶來干涉你的事情時,你也無法為自己發聲,只能採取一些曖昧、被動攻擊的行動或是說服自己對方是為自己好,只是這樣的因應方式,時間拉長就很容易陷入疲憊。

這也是A小姐出現職業倦怠一個很大的原因:「當主管和母親的形象重疊在一起時,A小姐原本就不明確的心理界限會變得更加模糊,不只無法與主管協商工作的職掌,拒絕主管的過度干涉,更引起了內心深處的自卑感,最後為了逃避這樣的感覺,於是出現了職業倦怠的症狀。」

面對A小姐這樣的情況,並不是去教她「如何正確的拒絕」或是「如何建立職場人際界線」,雖然很多書都會從這部分下手,但在心理諮商中我們看到的正如上述所說,A小姐真正缺乏的並不是人際溝通的技巧,而是她長年以來一直忽略對自己的評價和感受,至今為止她所建立起來的自我價值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「外在評價」,自己身上擁有什麼好東西,就算正眼瞧見了會自動歸類成運氣好或是應該的,母親的那席話:「人不可以太自滿」就像是一道枷鎖捆綁著A小姐的人生。

找回感覺需要日常的練習

要重建心理界限得從協助她認回自己的感覺開始,A小姐對自己的判斷非常沒有信心,需要不斷向他人確認這樣做到底好不好?但每當別人給她建議時,她又會開始質疑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的內在沒有參考點,也就是沒有「感覺」作為基礎。

當我們談到心理界限時,其實就是在說一件事:「什麼事情對我來說可以、什麼事情對我來說不行,而要區分這些得依賴大量主觀的感受以及自我覺察,也就是我喜歡什麼以及我不喜歡什麼。」

於是我給了A小姐一項作業,我請她在一張卡片上寫下一個大大的「我」字,並放在錢包裡面明顯的地方,這樣當她打開錢包時就能看到,每一次看到時就要在心裡問自己:「我此刻有什麼感覺?我的感覺在告訴我什麼?身體呢?身體感受到什麼?」藉由這些日常的練習慢慢建立起心理界限的基礎。

剛開始練習時,A小姐告訴我這非常困難,因為自己總是會忍不住去想「我的感覺真的可靠嗎?有用嗎?」這其實是很常見的疑惑,對於A小姐來說「合理性、正確與否、決定是對還是錯」佔據了她思考的全部,而我們都知道這世界上永遠有更好的作法,並且這個「更好」還會因人而異,像是父母覺得唸大學比較好、主管覺得採用甲方案比較好等等,我們永遠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,但我們可以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負責,這也是心理界限的概念裡最重要的事。

幾個月後,A小姐告訴我,她決定要離職了,她說她開始感覺到自己在這份工作中有多不快樂,也發現自己原來想做的事情是幫助別人而不是一直推銷東西,就像上一份工作雖然辛苦但可以透過自己的能力幫客人解決問題,這好像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。

想突破自己盲點,減少迷惘感受的人 一個人清爽愉悅的照片 2

成長經驗會形塑我們的心理界限

為何心理諮商很喜歡去探詢童年的經驗?那是因為個體至今的行為模式或多或少都受到成長經驗的影響,正如案例中A小姐,她之所以在職場上無法待下去,是因為她認為主管那樣子緊迫盯人就是因為自己不夠好,但也許這只是該位主管的管理風格或是針對新人的訓練,但因為A小姐的成長經驗充滿著批評和要求,使她的心理界限變得不夠清楚,界限不夠清楚就無法「分辨或分離」也就很容易受到對方的影響,好像自己沒有滿足對方的要求,就會被否定,到最後自己也開始否定自己。

成年後,我們得成為自己的父母

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並不是要你拋棄血緣關係與原生家庭決裂,而是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並且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,支持著自己的每一個決定,練習著肯定自己的感覺,即便是小如芝麻的成就也能充分地替自己開心,如此我們便能認回自己的感覺,重新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心理界限,蛻變成一個成熟的大人。

周冠邑 心理師
周冠邑 心理師

膝蓋曾經中過一箭的心理師,為了重返球場卻踏上了健身之路,卻意外成了健身教練,白天在諮商室裡聽人訴苦,晚上在健身房訓練學生吃苦。

文章: 2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